形态描述
形态特征:额角超出第一触角柄的末端,约伸到第一触角柄与第二触角鳞片末端的中间位置,一些个体稍稍超出鳞片的末端,在眼的上方稍隆起,一些个体末端稍向上扬,其长度稍大于头胸甲长度的3/4,约为头胸甲长的0.76倍;上缘具11~13齿,有2~3齿在眼眶后缘的头胸甲上,基部第1~2齿和第2~3齿之间的距离较其余各齿间的距离为大,而第1~2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2~3齿,一些个体末2~3齿也有一较大的距离;下缘末半具3~4齿(多为4齿)。头胸甲除前腹角能见到极少数分散的小刺外,其余部分均光滑,肝刺在触角刺的后下方。
腹部光滑。第六腹节约为第五腹节长的1.5~2.0倍,尾节约为第六腹节长的1.4~1.6倍,其背面具2对活动刺,在两内刺间具数对长羽状刚毛。
第一触角柄刺短,伸至角膜的中部,约为基节长的1/3左右,前侧刺约伸至第二节的中部附近,第二节短于第三节。第二触角鳞片长约为宽的2.5~2.7倍。第三颚足稍稍超出第一触角柄第二节的末端,或伸至第三节的中部。
第一对步足腕节有1/3超出鳞片的末缘;指节短于掌部,约等于掌部长的0.83倍,腕节约为螯长的2.3~2.5倍,长节约为腕节长的0.77倍,座节稍短于长节的1/2。第二对步足长节约1/3超出鳞片的末端;左右同形,但右螯常稍长于左螯,指节长于掌部的1/2,约为掌长的2/3左右,指节近基部具2齿,圆锥状,在切缘的两侧各具有一排乳状突起,背侧有12个左右,腹侧约8~9个;不动指的基部亦具2齿,末齿呈圆锥状,位于可动指两齿的中部,基齿由3个小突起齿并立在一起组成,与可动指基齿的位置相当,在切缘的腹侧有7~8个乳状突起,在背侧则见不到此种结构;掌部近圆筒形,短于腕节;腕节短于螯长;长节短于掌部,稍长于指节;座节短于指节。在雄性个体后三对步足的腕节和掌节都覆盖有小刺。第三对步足掌节末端超出鳞片的末缘;掌节约为指节长的2.9~3倍,腕节约为掌节长的0.63倍,长节约为掌节的0.95倍,座节短于腕节。第五对步足的指节伸至靠近鳞片的末缘;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.5~3.9倍,腕节约为掌节的0.64倍,长节短于掌节,座节约为长节的1/2。体长:体大,常见的体长为120~132mm,据目前了解该种是产于我国本土的沼虾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。卵小,卵径为0.56~0.59×0.69~0.72 mm。
腹部光滑。第六腹节约为第五腹节长的1.5~2.0倍,尾节约为第六腹节长的1.4~1.6倍,其背面具2对活动刺,在两内刺间具数对长羽状刚毛。
第一触角柄刺短,伸至角膜的中部,约为基节长的1/3左右,前侧刺约伸至第二节的中部附近,第二节短于第三节。第二触角鳞片长约为宽的2.5~2.7倍。第三颚足稍稍超出第一触角柄第二节的末端,或伸至第三节的中部。
第一对步足腕节有1/3超出鳞片的末缘;指节短于掌部,约等于掌部长的0.83倍,腕节约为螯长的2.3~2.5倍,长节约为腕节长的0.77倍,座节稍短于长节的1/2。第二对步足长节约1/3超出鳞片的末端;左右同形,但右螯常稍长于左螯,指节长于掌部的1/2,约为掌长的2/3左右,指节近基部具2齿,圆锥状,在切缘的两侧各具有一排乳状突起,背侧有12个左右,腹侧约8~9个;不动指的基部亦具2齿,末齿呈圆锥状,位于可动指两齿的中部,基齿由3个小突起齿并立在一起组成,与可动指基齿的位置相当,在切缘的腹侧有7~8个乳状突起,在背侧则见不到此种结构;掌部近圆筒形,短于腕节;腕节短于螯长;长节短于掌部,稍长于指节;座节短于指节。在雄性个体后三对步足的腕节和掌节都覆盖有小刺。第三对步足掌节末端超出鳞片的末缘;掌节约为指节长的2.9~3倍,腕节约为掌节长的0.63倍,长节约为掌节的0.95倍,座节短于腕节。第五对步足的指节伸至靠近鳞片的末缘;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.5~3.9倍,腕节约为掌节的0.64倍,长节短于掌节,座节约为长节的1/2。体长:体大,常见的体长为120~132mm,据目前了解该种是产于我国本土的沼虾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。卵小,卵径为0.56~0.59×0.69~0.72 mm。
大小
体长:体大,常见的体长为120~132mm,据目前了解该种是产于我国本土的沼虾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。卵小,卵径为0.56~0.59×0.69~0.72 mm。
生境信息
习性:本种生活于淡水中,但有时亦能进入到沿海的咸淡水中生活。为暖水性种类。目前仅见于海南岛。
国外分布
菲律宾至西里伯,新几内亚,澳大利亚